另外呢,就是说供养就是属于修行供养。这个修行供养,究竟对不对?实际说来诸佛菩萨应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,所以你说啥佛都欢喜。众生欢喜佛菩萨就欢喜。这个供养我们再引经来说,《胜天王般若经》大王菩萨行般若波罗密多,以法供养如来,名真供养,自利利他,平等心,如是修行供养佛。这样是说就是行平等心,就是修行供养佛。还有《大般若经》说:“为护正法供养如来,种种供具供养如来,如实修行供养如来。实修行,说这个我们发愿那,念佛一千万,然后呢自利利他,实修行来供养佛,佛是欢喜的。我们必须要放心,这就是说阿弥陀佛有誓愿,乃至十念,你念十声佛,我就接引。
这是最低限度了,何况我们发愿一千万供养呢!所以自己必须要有信心。这个绝对不能怀疑,因为由不了你怀疑,他是事实为证的,这个就是说供养。修行供养用这样的方法来,修行供养。这个一千万总数呢,它这个总数,我们刚好呢,总方向明了了,天天念,不执着天天念佛。只有天天念佛,没有执着天天念佛,还能使我们有精进心,拉着我们来念佛。这个方法呀,真的很微妙,有多微妙就不细讲了,你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。这一千万呢也不要因为念佛去争论了。
象我刚才所说的念佛为啥要争论呢?那有人辩论我们自己的父母,我们能认可吗?是不是,这个不能辩论的,念佛就是念佛,念佛还用争论吗?争论出个道理来干啥呢?就是以孝为主了,那不是争论,那这个法,象我们孝敬父母一样还用争论吗?那孝顺就对了嘛,尽到心嘛,这不是外面用法上论出来的,这个佛法也是从心上来的,所以这个在圆通章上说如母忆子。
这个记数本,前面我也讲过,记数本的因缘。如《大宝积经》上所说,禅波罗密多,就是心缘一境,所以在印光大师说古德抄《法华经》一心专注,念极情亡,至天黑定,尚依旧写。你看一看,这就是心缘一境,以参话头、持咒、念佛都同一,专心志致,至于功夫成熟,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,专一定能入门。
这就是说,用心缘一境来用功夫,这记数本呀功夫就在这里,就是把你种种的杂念归成一念,归成最后就是耳根念念听的清楚,要有这个功夫。如果没有记数本,实话说,你真的过不来念佛这个不间断这一关,因为你的昏沉就没有办法。要不你不相信用各种办法,你就试。因为你的眼睛不行,你的眼睛拿着念珠就睁不开嘛!捡豆就是祖师承认的了,这不要争了,那我们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,说句实话,这个就是记数本呀,真的摄心。因为它能把你的眼睛支上,亮亮堂堂的念。念佛就亮亮堂堂的念,你还想那些干什么?念佛就念嘛!念佛呀,就是念佛,专念佛六字洪名,不生别的念头,说这个记数本是方便,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因缘,因为这个事情呢,真的不好得,有些事情呢,都是随着因缘,可遇不可求。所以就要看自己了,心归一境呀,就是心归一境的方法,也就是说身口意打成一片,然后达到这个禅定,一心不乱,达到一心不乱念佛,这是非常好的了。而且还能配上呼吸。
在《圆觉经》中也有说若诸众生修诸禅那,先取数门,心中了知生住灭念。分齐头数,如是周遍四威仪中,分别念数,无不了知。这是《圆觉经》里的话。这个佛陀以先取数门,知道心中生住灭念,分齐头数,这样子,在四威仪中,分别念数,无不了知,都要清楚。所以说,我们现在五音念佛持名,来依佛陀经的意思,就是把这个念数分清,分齐头数,然后正好一二三四五,在出入往返当中念佛不间断。就这个样子,不管走路啊,还是做饭啊,切菜洗衣,上街买菜,种田锄地,不管你什么工作,都是在动中,四威仪嘛。行住坐卧当中,使这个五音声分齐头数,分别念数,无不了知,都清清楚楚。那你念念清清楚楚,那就是佛陀的境界。不昏沉,不掉举,不失念,不无记。你看看这个法还得了。
但你借助一个方法,说要我们不借助个方法,那怎么能先取数门,分齐头数。说我们对外边的因缘幻化的假相迷恋不舍,必须借助一种力量,然后达到清净心。这就是在四威仪中,就是五种声音,抓住耳朵,不管多忙,南无阿弥陀佛。。。。。。不管有多忙,不管做了什么,还是走路,种种生活吧,都配合五音念佛。
这样,就是与《圆觉经》这个因缘在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。所以,印光大师也有十念记数,一二三四五,六七***十,记清楚,然后这也是摄心。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这也都是有理上的。当然了,自己试一试还是这样讲。但是身口意供养,我们发愿,以清净身口意供养阿弥陀佛,那就是十善业具足。这个理论上必须要说清楚,这供养佛了,那你一切行为造作,就受你供养佛誓愿的约束,所以诸业不造自然成道。
在《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》说阿难发愿身口意慈业供养佛。佛说:“汝是我弟子,所应作者,汝已作竟。阿难,汝用身口意慈业供养我,亦常如我意无有违失”。那这个慈业不离清净。佛在《华严经——世主妙严品》中说“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”。清净才能算真慈业,那不清净怎么能算慈业呢?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发愿?因为是诸佛菩萨应法界身,入众生心想中。所以说,我们以清净身口意供养法界藏身阿弥陀佛,这个理有多深,用语言说不清楚!所以说,这是一个上济下化,上供养佛,下化众生。我们要看佛怎么说的。
佛在《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》说:“不可以贪而修供养,不可以嗔而修供养,不可以痴而修供养,不可以嗔心恼心散心而修供养。身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,不可以悭贪破戒嗔恚懈怠乱痴而修供养。
你想一想,如果这样一发愿供养,你还敢放逸吗?说你勤修六波罗密门,所以这样就十善业具足。那我们再想想,如果发愿,那你身供养佛了,那你肯定不去杀生,不去偷盗,不去邪***。那身就清净了,你马上一做,唉呀!供养佛了,这个可不敢做,那你口业自然不造了,一说是非人我,唉呀不行!供养给佛了,这不清净不行,口业自然也不争了。那你这个意业贪嗔痴,那你念念要克住自己的念头,对供养佛了,这个念头不清净。不怕念起只怕觉迟,念念返照自己,念念关照自己,这就叫克念作圣,把念头克住了。如果你没有个方便,你怎么能管住自己,这个发愿真的非常好的。也是阿难一发愿慈业供养佛,用身口意说是有个方便的,那我们再笨想一想,我们这个念佛求生净土,全凭信愿有无,这全凭信愿有无就是全凭真诚心和恭敬心,那这个真诚心和恭敬心还有什么能比供养身心更真诚,更恭敬呢?说把我的身心全部供养给阿弥陀佛了,那你想一想,这还怎么能不往生呢?那我们笨想一想,所以佛在经中也有三德六味供佛及僧。就是有清净德供养。这些也都是有例证的。
还有《大宝积经——摩诃迦叶会》说“为身无所作,口无所作,意无所作,于身口意求不可得,是名为供养如来”。这一段说的意思,就是虽然不杀生了,但也不要执着。如果一执着,心里想你看我修的多好,不杀生了,这就错了,要依意不依语。这个供养啊,要依他的意思,不要依他的语言,如果依他的语言就错掉了。说我们这一段啊,自己呢要静下心来,想一想这样供养到底对不对,你自己来看。
这个还有《笔记本》啊也有争论,这个谤净土,但这个《笔记本》又有哪一个地方说是净土了?我们必须把根源找到,要不然你往谤净土上拉,它没有说净土,你说谤净土。这个笔记本呀,缘起是这样的,我这个依止恩师呀,他说这个虚云老和尚,这个参禅的条件非常的高,要屏息诸缘,返念起疑参念佛是谁,他这个要求条件,要参念佛是谁?谁,要依他的意思,他这个先决条件,要屏息诸缘,所以我的恩师说呢,我们现在学他老的法资粮一般的不够。来果老和尚参念佛是谁,直参好入门。但是我们这里文字都写的很清楚,禅净双修就文字都写的清楚,禅和净双修啊!就是念佛成片,念佛成片,这个就是一个方便多门。
在莲池大师传记当中,我们也可以看一看,莲池大师本身就是一个参禅的,莲池大师所以他对禅净双修是非常有心得的,所以莲池大师的传记我们不妨也多学学,对我们念佛也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。当然了,老实念佛,念到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,也是最深层的禅定。这都不是分别而来的。但我建议大家,就是老实念佛,也不要去起疑,就是生信,生信愿见阿弥陀佛,一千万中见佛。这个法也不去论它是什么样子,我们要去求生净土了。也就是说,不管你的法有多高,不适合我,我就放下来,然后我就走老路。规规矩矩的,诚诚恳恳的,就是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。也就是以后我们就依印光大师的教义,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,老实念佛,再不管了。
说至于笔记本这个境界能学则学,不能学则放下,也不要因为这个大家争论一些无益的东西啊,没有必要。因为这个呀,当然了时间已过去几年了,也就是因为这个没有跟大家解释,因为也没啥解释的,随缘去了。只要不错因果,这样只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可以,这就是说,五音念佛这个缘起。
还有三檀一咒,这个三檀一咒就这个“般若波罗密多”这佛在《大般若经》中称大神咒王。这个大神咒王装香袋,这是佛认可的。我也希望你们好好的流通,这是非常有因缘的,这么一个方法,而且呢,咒子装香袋戴在身上,这是佛陀认可的。